第三屆論壇主題——「拓展兩岸三地民間經濟合作新空間」

  10月29日,近五百位來自兩岸三地政商界、學術界嘉賓和民營企業精英雲集香江,分享真知灼見。 在全場嘉賓見證下,本會會長許榮茂,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聯合會會長鄭宇民,台灣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共同簽署了新的「合作倡議書」,明確地表達了今後加強合作的願望。本會執行會長劉永碧宣讀了「合作倡議書」,強調要把這種論壇機制化、持續化舉辦下去,三地輪值舉辦,以利於尋求更多的共識與商機。

  李炳才:香港能為推動兩岸關係作更大貢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常務副會長李炳才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指,自2008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簽署包括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內的18項協議以來,兩岸經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和突破,包括:全面實現直接「三通」;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機制化大幅推進;以及金融合作、產業合作、經貿團體和人事往來密切等。

  李炳才表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的橋樑作用沒有削弱、反而強化。去年,港台兩地貿易額達3,300億港幣,較1997年翻一番;台灣在港設立的地區總部、辦事處數目去年為446間,較2001年翻一番。他說,相信未來香港能為推動兩岸關係作出更大貢獻。

  林鄭月娥:港台應就制度化經貿合作安排展開磋商

  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論壇上也表示,兩岸三地的經濟聯繫非常緊密,合作和互補空間非常廣闊。CEPA和ECFA的實施也為三地帶來經濟效益,促進區內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

  她指出,經過多年發展,兩岸三地的經濟已整合為一個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繼CEPA和ECFA之后,香港和台灣也應訂定一些相若的制度化經貿合作安排,令「鐵三角」的貿易夥伴關係更為鞏固,期望兩地盡早就此展開具體磋商。從未踏足台灣的她還說,希望將來有機會到美麗的寶島走走、看看。

  許榮茂:三地經貿合作已是刻不容緩

  「步入後ECFA時代,兩岸三地的經貿合作擁有更有利的政策環境,以及更通暢的交流管道,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本會許榮茂會長發言指出,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局勢,兩岸更應攜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雙贏。

  談及兩岸三地如何開展合作,他指出,台灣擁有國際領先的高新科技產業模式,及成熟的企業運營機制;內地則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蓄勢待發的各種潛能;香港作為連接兩岸三地的重要紐帶,則兼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疲弱的大環境,深化兩岸三地經貿合作已是刻不容緩,而民間企業就是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因此,今屆論壇旨在打造一個以兩岸三地企業家為主體、聚焦兩岸經貿合作、服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制化論壇。今次有眾多傑出的企業領袖和各界精英雲集於此,通過大家集思廣益,探索兩岸經貿合作的新領域、新思維、新辦法。「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他呼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岸三地同心同德、攜手合作,推動三地民間企業深入、長效、全面的學習交流,合力開創兩岸經貿合作新局面。

  鄭宇民:發揮優勢 加強互補合作

  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聯合會會長鄭宇民也指出,兩岸三地應該加強互補合作,浙江有網絡優勢,專業化是台灣優勢,金融化和國際化則是香港優勢,相信三者合在一起,會發揮出平台和空間優勢,三地發展前景更加美好。

6

  駱錦明:有望成為商務貿易「鐵三角」

  台灣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表示,當前全球經濟放緩,美國經濟復甦遲緩,歐洲經濟深陷債務危機泥沼,亞洲及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經濟也受到影響而迅速下滑。值此之際,兩岸三地民營企業應如何加強合作的腳步,共同應對全球經濟的快速波動及變化,正是這次論壇所要探討的議題。

  駱錦明指出,過去兩年來,兩岸三地的合作交流已有多項具體成果。特別是在今年8月31日,台灣及內地中央銀行簽訂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兩岸三地的貿易、投資及金融合作帶來嶄新的里程碑。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香港、台灣、內地的貿易、投資、匯款將可直接以人民幣結算,不但可以節省匯兌成本、降低匯兌風險、而且提高結算效率,增加貿易往來業務,以兩岸目前頻繁的雙邊貿易往來,一年金額1,600億美元估算,至少省下超過15億美元以上的匯兌成本。他相信經過兩岸三地主管部門努力,內地、香港及台灣可望發展成為華人區最繁榮的商務貿易「鐵三角」。

7

執行會長劉永碧宣讀「合作倡議書」。

兩岸專家:民企應「抱團取暖」「優勢互補」

  王建民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王建民就「ECFA成效和兩岸經貿關係展望」發表觀點。他認為,ECFA實施成效顯著,在外圍嚴峻經濟形勢下,兩岸貿易卻大幅增長,其中在貨物貿易方面,兩年累計節省10億美元關稅。他又指,ECFA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制度性保障目前比直接受益更重要,而未來2、3年,兩岸應盡快完成簽署ECFA後續協議。

  劉憶如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劉憶如認為,2008年金融風暴促使歐美消費力減低,相反亞洲的崛起則標誌着亞洲人消費力增強,當中最有消費力的都是中產階級,對此兩岸三地都在尋找亞洲需要的新產品。她指出,台灣的優勢是靈活度高,加上過去五、六十年的工業基礎,台灣已經走在前面發掘未來需要的產品;香港的優勢是金融,香港需要積極加強其金融角色,為亞洲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而內地則有土地和人力優勢,在零部件、高科技生產製造可以與台灣更緊密結合。她相信,未來是亞洲時代,兩岸三地經濟互補定會創造很好未來。

  方 方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摩根大通亞洲區副主席、香港華菁會主席

  方方對兩岸三地的合作提出三點看法:一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趁著ECFA的東風來推動內地央行和台灣央行的貨幣互換;二是充份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鼓勵台灣企業到香港籌集資金,也讓香港和內地的資金進入台灣;三是利用好兩岸三地互補的優勢,兩岸三地企業聯合起來走出去,在後ECFA時代用較適合的價錢和方式收購具有發展前景、有質量的高端產業。

  石齊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石齊平指出兩岸三地需要:一是去掉歷史原因所造成上的政治生態,打通關節;二是在硬件和軟件上方面促進合作;三是借助自由市場力量,交給市場,交給民營企業,相信如此兩岸三地方能創造新的成績。

兩岸工商界領袖交流對話

  南存輝自言以「平常心」來看待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指企業目前最重要的是進行產業和產品轉型。他認為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能源、訊息、技術改變,企業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只要相信中央政府會有作為,市場競爭力會帶來繁榮,以及中國文化的力量,企業的商機會非常大。

  黃茂雄首先回應南存輝的看法,認為台灣企業不大相信政府,政策只是聽聽參考,更多是靠自己努力。他對未來的國際經濟「審慎樂觀」,看好未來兩年後的經濟情況。他認為,企業對歐美的需求已經漸漸轉變成為亞洲式,但不是那麼快,假如區域經濟能夠帶動起來的話,便能夠減少歐美市場的影響。

  蔡冠深指出,香港屬於自由市場,但是國家的政策對香港發展的定位,例如國家「十二五」規劃把港澳列入獨立篇章,為香港建設四大中心指明方向。蔡冠深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企業的經營理念都轉變了。雖然對傳統工業的挑戰很大,但是對新興產業則帶來機遇,好像阿里巴巴等訊息企業大有所展,因此他認為「越有挑戰就越有機遇」。

  李秀恆對未來3年的環球經濟雖不感到悲觀,但是也有保留。談及第三次工業革命,他坦言並不太理解當中意思。但他認為,隨着以前農業、工業的經濟轉變發展,相信未來的經濟主打是服務業。

  吳志剛認為,雲端科技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多運用雲端技術可以創造更多經濟效益,政府應帶領大家把雲端技術拓展到各個領域去。

  胡季強認為,訊息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生物科技技術這三種技術動帶來的變化是顛覆性的。他說,生物科技,幹細胞是很重要的領域,相信5年後,研究的產品將使癌症可以治癒。兩岸三地未來該關注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資源,抓住訊息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生物科技技術此三種技術推動的產業機遇,這便是中華民族真的的崛起。

  潘思亮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人類最大的轉折點,生命科技、能源科技和其它高科技已經準備好延長人類的生命,如生命科技將可能使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100歲,而這將產生很大的挑戰和機會。他認為,服務業從量和質方面都將有倍數增長的機會,未來的產業發展是建立於如何讓大家如何生活得更好,創造更高的精神和文化層面。

  樓家強說,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是個挑戰,但把挑戰把握好便會變成機遇。他對未來抱有希望。

  李根泰認為,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年輕人不用擔心。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機會,把資訊成本降得很低,年輕人只要有創意,肯動腦筋去把想做的事,通過整合市場不同的資訊,用最便宜的方法來達成。

兩岸工商界領袖交流對話

主持人曾瀞漪(左)與交流對話嘉賓。

About Author: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