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於《華商匯》2011年第6期,本刊專訪)
莊紹綏
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榮譽會長
1961年,莊紹綏懷抱一抔溫馨芳香的故土移居香港,帶著他行醫世家、儒商風範家風中的思源之情、勤奮堅韌之意。
紹:連續也,繼續也;綏,安撫也。他的名字正暗含了家族對他的期許。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莊士集團公司的實力不斷壯大,業務蒸蒸日上。
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他以「敦厚謙誠,求是篤行」的人生哲學將父親創立的「莊士」發展,他以一顆炙熱的赤子之心,將家族致力兩岸三地交流的事業發揚。
衡量成功無關財富 貢獻社會始能留芳
■《華商匯》記者 裘彤
成功對許多人來說,是計算銀行戶口中有多少個零,不過對莊士機構主席莊紹綏來說,則是另一個故事。祟尚順其自然,今年底將届60歲的莊紹綏一直禀承父親「先做人,後賺錢」的人生哲學,「我爸爸經常同我講,一個人生出來,就是一個『1』字,當你開始賺錢時,便開始多個「0」,之後就是不斷地增加「0」的數目,1,000、100,000,甚至10,000,000,但當你這個「1」倒下,不再存在時,所有東西都變成『0』」。
訪問一開始,莊紹綏以一個關于「錢」的故事爲引:「我爸爸教我,錢是四個脚,人是兩隻脚,你想去追求錢,永遠追求不到,一定要錢來追你。我當時就反問,『錢如何來追你﹖』他說,『你平時做得好事多,幫得人多,錢自然會來追你』。」父親的教誨用現實例子作說明,就像有朋友受了你幫助,他有塊地叫你買,你買來做工廠:「忽然有天政府改變有關土地用途,可改作商業住宅,你就發了達,這就是錢追你」。
莊紹綏坦言,財富的數字不是最重要的,人留下來的只有對社會的貢獻。「一個成功企業家,金錢數字只是用來計算他成功的成果,但不能計算他對社會留下的貢獻」。有時能够幫助別人亦是一種成功,亦是一種快樂,「我自問,有人打電話找我幫忙,如果是能够幫到的,我很少會『托人手踭』」。曾經有一次,他在報紙上見到一宗造成多人死傷的嚴重車禍,但政府却要經很多程序才能幫到死傷者及其家人,他二話不說地找了幾個朋友,一起籌了250萬元成立基金,專門幫助死難者家屬渡過難關:「送錢給人不等于就是幫助,要知道別人需要些甚麽去幫助他們」。
人生態度唯「自然」
今年將届中國人所說「花甲之年」,莊紹綏笑言,自己學習了20年,也工作了40年,現在的他正處于人生的享受期,處世態度也變成「順其自然」,「樣樣不强求,蝕底小小無所謂」。他形容,「無求就是快樂」,有錢的人幷非無求,有錢的人有許多求,求青春或其它東西,但「當你覺得這個世界每樣東西都不用太過强求,到了無求的階段,自然就會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無欲則剛,無求大自作,現正重新學習《易經》的他非常認同經中的中庸之道,稱利人利己的事一定要做,「如果是利人損己,便要想下可接受的損害有多少,若只是損害小小,但可令很多人得益的,那也應該去做」。
永遠只投資你懂的東西
香港人喜歡投資,亦熱愛投資,但亦有不少人投資失誤而招致損失。莊紹綏笑說,香港做甚麽都可以「發達」,問題只是你是否熟悉準備要投資的東西。他以前經常說,最好投資是房地産,其次是投資股票,第三是投資藝術品,「不過我現在會說,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你懂得的東西」。08年爆發的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成爲不少平日有投資的香港人的夢魘,他坦言,「雷曼未出事前,好多人都說雷曼債券好,但究竟如何好,有何風險,許多投資者都沒有搞清楚就買,你一定蝕,不能只是怪責別人。做任何的投資都一定要花時間去研究,這才是投資之道。」
莊紹綏續說,自己從來不聽別人的「貼士」去投資,「如果有人推薦我買某種股票,我一定會先查下有關企業,若真的有料就買,無料就當聽故事」。投資一定不能用買六合彩的心態,「如果無投入和研究,可能連中獎的機會都無」。
民企積極「走出去」爲上策
內地民營企業近年發展迅速,占內地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多,也有不少民企到香港集資上市,不過同一時間,不少央企借著資金的優勢,相繼進行跨行業發展,對民企的生存産生巨大壓力。莊紹綏對央企「不務正業」的做法頗有意見,更直言反對,「央企中的中信是做銀行的,但近年又做房地産,又做拍賣行,央企有充足的資本,做地産永遠不會有錯,又有自己的銀行作貸款,這對民企的發展造成很大危險,亦令民企很難與之競爭。」
許多內地民企一直都只能在夾縫中生存,還要面對來自與央企的競爭。他認爲,民企應該積極地「走出去」,特別是已有一定規模的民企,應與外地的企業合作或集資,謀求更大的發展機會。「央企本身機構龐大,要『走出去』有許多政治問題,甚至要國務院批准,外國政府亦對這些企業有較大擔心,但民企便要靈活得多,不但規模較小,還可借著與如香港、臺灣等地的企業合作,慢慢積聚起來發展,在外地找尋更大的生存空間。」
莊紹綏形容,內地民企最大的發展困難就是資金問題,因此內地政府應設立多一些風險投資基金,鼓勵民企創業和發展。現在內地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基金多是溫州,這是由他們的傳統經商思維流傳下來的,「內地政府應做多一些國家行爲的風險投資基金,幫助民企去發展」。
香港需認清「經濟城市」定位
國家「十二五」規劃首次對港澳發展問題設有獨立章節,幷支持香港在多個傳統和新興優勢産業作發展定位。莊紹綏認爲,無論下届特首是何人,都應將香港定位爲「經濟城市」,要從國家宏觀發展的高度,認清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中扮演的「經濟城市」角色,相信中央亦會非常支持香港的這個定位。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介人的角色,是在中國大環境下『搵食』,因此必須要瞭解內地的宏觀規劃,才懂得『走位』,才能做好中介人的角色。」他嘆言,至今仍有不少香港人拒絕到內地發展,「我公司亦不少年輕人因不同原因,不願到內地工作」,但香港人未來的最大發展機會將是在內地,他們必須要到內地,瞭解他們的發展和文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面對上海等鄰近城市的競爭,香港社會不時出現被邊緣化的憂慮,要求中央明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莊紹綏直言,香港根本無需要去「正名」,去爭取中央讓自己做所謂的「金融中心」,最重要是自己努力去發展成爲一個金融中心,「當你做到了,中央自然會去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