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徐麗泰專訪:後ECFA年代香港仍是「一國兩制」

(刊載於《華商匯》2011年第5期,本刊專訪)

范徐麗泰
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首席榮譽會長

連任三届香港立法會主席。謹慎平衡正如一面鏡子,映射著「一國兩制」最具體的實踐,解難釋惑游刃有餘,拿捏分寸恰到好處。立法會上,她鐵面無私,幹練威儀,對工作盡職盡責。生活中,她幽默、愛笑,隨和、爽朗。「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支化作兩支看」,在她身上,剛與柔有著奇异的彙集:既仗義執言,又繾綣似水;既勇敢果斷,又善良穩健;既是政界的「鐵娘子」,又被香港電臺聽衆評爲「No.1好老婆」。

范徐麗泰:後ECFA年代香港仍是「一國兩制」

■《華商匯》記者 裘彤

兩岸簽訂ECFA後,香港角色及作用受到質疑,坊間更涌現不少香港被邊緣化的聲音,全國人大常委、前香港立法會主席、香港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首席榮譽會長范徐麗泰力排衆議,坦言香港的「功能」無可取代,過往香港作爲「一國兩制」的示範場,將會亦如是。ECFA帶來的是挑戰也是機遇,正如一個硬幣也有正反兩面,香港人毋須妄自菲薄,更不能「閉關自守」,唯有一如既往的自强不息,才能化危爲機:「香港沒有天然資源,却能從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靠的就是人的拼搏。」她幷點出,在兩岸三地的經濟合作上,香港既是區域的國際金融中心,亦可成爲兩岸的「專業服務基地」,更是兩岸企業集資上市的平臺。

不怕「老王賣瓜」,范徐麗泰力銷香港優勢,直言香港對內地民企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走出去」的橋頭堡與踏脚石:「香港與內地血脉相連、地緣相鄰、文化相近,內地企業無論是來設立地區總部,或是借由金融市場融資上市,還是使用專業服務,令自身管理更爲完善,與國際接軌,香港無疑都是一個好選擇。」有人說內地民企若能成功在港挂牌等同取得「國際認證」,范太對此觀點甚爲認同,但同時指出民企在倫敦、紐約上市一樣也能建立「品牌效應」,只不過香港的金融管理制度成熟、嚴謹,民企若能通過香港港交所的「木人巷」,自然就打了個「金漆招牌」。

對內地民企當前應走何路綫,范徐麗泰謙稱自己幷非經濟專家,難以「出謀獻策」,說的恐怕也只是一家之言。她直言,如果說國企是國家經濟的棟梁,民企就是國家經濟的動力,過往不少民企未能走出經濟低潮的風浪在于管業管理未够完善,日後若要做大做强,不能「靠一個人的魄力或見識」,還需引入現代化管理及制度:「人可以變,CEO可以換人,但不停完善、與時俱進的制度却是企業煥發强大生命力的主要根基,在此方面,內地民企可以聘用更多專業的管理人才,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會計制度,而這也是香港的强項呢!」她幷寄語民營企業家既要拼搏,又不能「太搏」,需審時度勢,蓄勢而發:「看准了機遇才出手,講的是眼光,也是運氣,但更重要却是對信息的掌握,這就靠平時的網絡和對國際形勢的洞悉力了!」

內地商機處處,香港本應集中精神發展經濟,在開拓「民企」、「國企」市場之餘,亦力拓海外新興市場,但香港內部持續不休,且日日新鮮的政治爭拗却教人不免擔憂香港「被拖慢」發展脚步,落後于形勢。范太對此不無憂心,强調香港雖然面對周遭列强環伺,但仍有獨特的競爭力:「全世界都在發展,都不會停步,同一條跑道上有很多的競賽健兒在向前跑,香港不能叫人家停下來,只有自己盡力去跑,力爭上游!」

哪怕兩岸踏進後ECFA時期,香港部分優勢可能不再,范太承認,在政治上香港可做的事情不多,但作爲「一國兩制」的示範場的作用却不會動搖:「這也視乎臺灣的政治形勢,如果選民都是選一些認爲與大陸經貿合作是好事的,他們投的票就會投一些鼓吹與內地多些交往的人士的話,臺灣的政治環境便有利與經貿方面的流通及經貿方面的發展。香港在這方面,坦白說做不到甚麽。」而在經濟上,范太認爲香港仍有可爲,兩岸三地都有機遇」問題是香港不能固步自封。她以國際仲裁爲例,指出香港法制根基穩健,獲國際公認,正可以扮演兩岸企業商業糾紛的仲裁中心,如果能吸引兩岸企業選擇在香港簽訂具法律約束力的合作文件或協議,他日即使有糾紛,亦能透過香港居中協調。隨著兩岸經濟蓬勃發展,香港亦可從中得益,無論是兩岸企業來港上市融資,或設立辦事處,或在一些項目上合作互補,香港幷非「無事可做」,而需主動出擊,尋找可以開拓的空間。

范太繼而再以國家「十二五規劃」以專章闡述香港定位爲切入點,指出香港在鞏固和提升三大中心方面大有可爲:「如國際金融中心,還不僅僅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且要增加其國際影響力,這說明在國策上國家希望香港發展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除了上市集資外,還要有更全面的金融業務。」她略一沉吟,便羅列出諸如金銀業貿易場、商品期貨市場、國際資産管理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等林林種種的金融服務和産品,强調香港的金融業務要全方位、多元化發展,方能做到「提升」。

她續稱,航運中心亦如是,除了鞏固傳統集裝箱及海運、空運物流的發展,走高增值路綫,提升産業的效率及服務水平外,還需物色新的發展潜力,一如船舶交易中心、海事仲裁中心、船舶注册中心及船舶保險中心等,莫不是「有待開發」的沃土。她坦言,要做好「十二五規劃」的細節落實,斷不能「一言堂」,需要團結所有持分者一起合作、參與和投入,建設特區政府成立專門執行機構,調研、制定幷執行相關政策:「如航運中心,不可能只靠運輸及房屋局負責去推動,每個局本身已有太多範籌,恐怕分身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