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於《茶博覽》2008-5期總第67期)
大話茶經:讓茶走進大眾文化
文/鄭宇民
茶是士文化,千古風雅。蘇東坡夢中飲茶,「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白居易松下勸茶,「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皎然與陸處士共飲茶,「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情癡曹雪芹對茶情有獨鍾,「徹旦休雲倦,烹茶更細論」……
本文並不想發思古之幽情,只是想探討:茶,雅士文化,能否走進大眾文化?讓茶葉變成茶業,讓茶業變成文化、變成生活,越來越多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讓茶文化承擔起新時期的新生活。
有理由相信,以茶文化為內容的生活方式不是古人附庸風雅,而是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消受;有理由相信,此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古仁人雅士的專利;有理由相信,此種以茶文化為主要載體的生活方式會在現代重現。
大眾文化,顧名思義,首先是普遍基礎,第二是精神內核。茶,走進大眾文化,即,普遍公眾都認為,飲茶,不僅是生理需求,而且是心理需求和精神享受。喝茶防暑、飲水解渴、清茶利尿之類的需求都是物理和生理的需求,只有把飲茶上升為乘物游心,寧靜怡神,蕩氣清逸的新境界,演化成物我一體,天人合一,脫然超俗的新內涵,並轉變為生活方式和存在習慣,變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和生活品質,那才是真正的飲茶,那才是真正的茶文化。你看,在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遍的浮躁喧鬧,一味的急功近利。自然的,寧靜的,文化的,原生態的生活習性形成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誘人,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酒是浮躁的增效液,茶是寧靜的穩定劑,無怪乎皎然感慨「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桂樹前,茶旗臨風,閣樓上,茶藝傳送,品茗賞畫,啜茶交友,捧壺談天,圍爐說地,那是多麼的愜意、多麼令人嚮往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慧者樂茶。茶,山水之樂兼有,自然之樂、人文之樂共用。回歸自然,呼喚寧靜,和諧社會,使茶,歷史地走進了大眾文化。
茶,走進大眾文化,需要「普遍認同,群體參與,區域共用,融入生活,提升品味,形成習俗」。這是一個過程,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茶文化需要專門機構研究傳播,近年來,茶文化研究推廣工作方興未艾,以劉楓為會長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率先破題成了茶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先行者,福建、貴州、安徽等地的同仁也紛紛響應,為當地的茶文化推進起到傳導教化的作用。眼下還須有重點地抓好主要環節:
其一,茶文化的本體必須要加固。茶文化的本體是茶葉,茶葉是特產,目前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走向工廠化和標準化,個性化、區域化、獨特性正在淹滅,長此以往,茶將不茶。沒有個性就沒有文化價值,沒有區域性就沒有交換價值,沒有獨特性就沒有專利價值,試想一下,龍井茶離開浙江還有什麼文化價值,全國都有龍井茶了還有什麼交換價值和專利性價值?個性化和區域性是茶文化的內核,保持個性張揚個性並強化專利性的品牌效應,是茶文化的固本措施。因此,個性化加品牌化是茶文化的固本之舉。
其二,茶文化的載體必須要豐富。茶文化的載體主要是指茶產業,茶文化並非不脛而走,它是與茶產業互為互動、共生共長的,因此,培育茶產業、豐富茶產業成了茶文化傳播主要途徑。《茶經》中「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之圖」,講的只是生產領域,沒有講流通和傳播,其實,「茶之藝、茶之趣、茶之館、茶之道」更為重要,它們才是真正的茶文化的載體,是茶文化不脛而走之「脛」。當前,茶館業遍佈城鄉,這是茶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要從根本上改變茶樓茶館是遊手好閒之地的陳腐觀念,茶樓是性情的游泳池,是心靈的按摩院,是遠離喧囂的福門淨地。政府應該出政策推動茶樓營業模式的改進和完善。
其三,茶文化的客體必須要教化。茶文化的消受者和消費者就是茶文化的客體。讓更多的人來分享茶文化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是茶文化傳播的動機和動力所在。浙江在消費者中開展「茶為國飲、茶當常飲」的推介活動,是很有效的教化。從古到今,飲漿、飲酒、飲茶,以飲茶為上,「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其中「有力、悅志」是導向,以茶代酒,以茶代漿,茶為主飲,茶為常飲,把飲茶變成生活習慣,變成普遍的生活方式,讓茶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人民悅志,社會和諧的推動力。
真希望把茶文化做大,所以,說著說著就把茶文化說大了,但仔細一想,大乎哉不大也,禁煙戒酒飲茶,如果全國人民有三分之一響應喝茶,那才真叫大,大需求、大文化、大事業。
(作者為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
Copyrighted by GCTF 2019 | Designed by Inspirr Creation
網頁設計 Web design by Inspirr Creation_freelancer freelance job 创梦小豆 威客 网络兼职 网站建设- Inspirr網頁(香港)網頁設計公司